“文明多样性与中国特色”擘雅征文获奖名单公示
获奖名单如下:
人类学方向
论文题目 |
姓名 |
|
一 等 奖 |
“夷夏之辨”与“夷夏之防”的异同辨 |
钟 纯 |
平行世界与杂交文化——多元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检省 |
文 韬 |
|
二 等 奖 |
跨文化比较视域下神话图像研究方法建构的尝试性假想-以四重证据法与N级编码理论为基础 |
周逸煊 |
中国海洋价值观的文化特色 |
洪 刚 |
|
“灵异”作为审美范畴的根据和意义——以动物为中心的考察 |
刘维邦 |
|
费孝通眼中的“电视”与乡村研究中的媒介 |
罗士泂 |
|
传统为何回归——新宾满族秧歌的变迁与文化认同 |
张 林 |
|
三 等 奖 |
佛教推动傣族神话的传承与变革 |
霍志刚 |
重塑“区域”——莒文化的生成、建构与转型 |
刘姝曼 |
|
世界性民间游戏“老鹰捉小鸡”的起源深究 |
行佳丽 |
|
日本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、反思与启 ——以濑户内、越后妻有和黄金町三个艺术祭为例 |
王永健 |
|
多元医疗背景下藏族民众择医实践的人类学分析 ——以甘孜藏族自治州C村为例 |
张瀝元 |
|
疫情词汇与国计民生 ——基于大数据平台的“新冠”疫情关键词分析 |
赵 靓 |
|
彝族诺苏人的现代火把节仪式音乐与国族文化认同 |
路菊芳 |
|
话语与制度:潍坊风筝的保护与传承 |
安丽哲 |
|
优 秀 奖 |
新冠疫情与网络幽默——社会危机中的戏谑关系 |
谭佳英 |
人类学视域下“后非遗”纪实影像的文化书写、语境与省思 |
朱 斌 |
|
社会转型背景下手工艺传承方式的变迁与思考——以宜兴紫砂陶手工制作技艺为例 |
朱翊叶 |
|
文明的跨越与关联:敦煌、西域天王像与康区的格萨尔像造型及发展流变 |
杨公卫 |
|
艺术等多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比较《丝路音乐之关陇古道的中西方文化交融》 |
胡雅宁 |
|
傣族男性青年的婚姻行为研究——以勐仑镇城子村为例 |
朱鸿辉 |
|
《文心雕龙》与唐代书画乐论——基于互文性视角的考察 |
刘尚才 |
|
普米族丧葬仪式“给羊子”与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及其意义表达 ——以兰坪县南松园为例 |
奚 利 |
|
广州中非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权力运作 |
周 阳 |
|
文化漩涡中的“漂浮物” ——丝绸之路纺织品遗存上的神兽纹符号学释读 |
杨 燕 |
|
仪式与文本在互文关系下的濡化 ——基于对兰坪县南松园普米族“告昔戎肯”仪式的田野调查 |
于子然 |
|
中国流行音乐对外传播现状考察与展望 ——基于东南亚地区的实证研究 |
杨恩泰 |
|
人类学视角下的喜马拉雅区域文明多样性 |
李静玮 |
|
中国古代印论在日本的传播——以《学古编》为例 |
康佳琦 |
|
文化的交流与再生产——人类学视域下的宋庄艺术区 |
赵 跃 |
宗教学方向
一 等 奖 |
《大同书》与“大同教”(巴哈伊教)的婚姻观之比较 |
万兆元 |
象征与留白 ——(新)柏拉图主义语言哲学与王弼的“形名”传统的比较 |
聂建松 |
|
二 等 奖 |
回教与传统文化交流及其中国化尝试——对20世纪初“墨子为回教徒”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|
曲祯朋 |
时空演化、信仰建构、圣俗交织:云南宗教多样性的生成机制分析 |
孙浩然 |
|
安乐哲与星云大师“一多”论域之世界伦理价值 |
杨家刚 |
|
和而不同: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与“义”的多元维度阐释 |
孙清海 |
|
《坛经》中“见”字释义 |
郝 鑫 |
|
三 等 奖 |
神性意义的生产和流转——宗教视觉艺术略论 |
孟 飞 |
中国特色文明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意义 |
陈水胜 |
|
抑“极化逻辑”扬“互鉴逻辑” ——比较视阈下全球文明交流理论基础优化研究 |
李培挺 |
|
唐代诗僧的文禅会通——以皎然为例 |
王 瑜 |
|
生命的关怀:宗教与生态的内在联系 |
徐 克 |
|
祆教“犬”信仰与中国“犬神”崇祭习俗考述 |
赵洪娟 |
|
从刘智《五更月》管窥中国伊斯兰教对于佛道教文化资源的借鉴与共享 |
马 文 |
|
“特效药”与“不老丹” ——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观念下的“药之神化”问题反思 |
李天啸 |
|
优 秀 奖 |
何以明神——荣成赤山信仰考论 |
钱 寅 |
杜维明与史密斯的儒教观之比较 |
孙忠厚 |
|
“生活宗教”: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角 |
李 毓 |
|
梦的奇迹与文化习惯——以梓潼文昌帝君的兆梦显化为例 |
刘金成 |
|
欧洲的宗教学与宗教学会 |
沈满琳 |
|
佛穿金装从何来:中外文明交流下的佛像饰金艺术研究 |
李 婧 |
|
一体与多元:洛杉矶西区华语浸信会基督教音乐实践 |
白 雪 |
|
《摩奴法论》的动物法令与早期印度社会文化探略 |
钟德志 |
|
晚清教会报刊《圣经》图像考论 |
陈昱昊 |
|
族际互动与多元宗教文化的和合共生 ——以NS村“多元一体”信仰体系为例 |
徐 燕 |
|
原因与结果辩证关系的再认知 ——以华严宗智俨“六相圆融”为中心 |
杜萍萍 |
|
浅析犹太民族宗教一体化对宗教中国化的借鉴意义 |
马 楠 |
|
佛道影响下的龙女图像研究 |
赵雅辞 |
|
道家“上善”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初探 |
梁 琛 |
|
从“寤”到“悟”:多元融合和中国特色 |
方 旭 |
政治学方向
一 等 奖 |
社区领导力:社区国际比较的新型视角 ——以伦敦和上海的比较研究为例 |
张 兰 |
城市治理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电子政务治理水平评价研究 ——基于2018-2019年中国338个城市的实证研究 |
王 鹏 |
|
二 等 奖 |
可接受的问责:为什么地方长官“铤而走险”——基于棚户区改造中强拆的案例研究 |
梁玉柱 |
中国之治:基层流域治理的制度密码 ——围绕江汉平原河湖治理的讨论 |
李松有 |
|
治理变革与现代性成长:历史、文化与制度的分析 ——基于国家视角下的杭州图像阐释 |
周佳松 |
|
生成与终结:资本、空间与贫困的逻辑——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批判视角 |
贾海刚 |
|
从严反腐能否促进民众政府信任? ——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(CGSS)数据的研究 |
吉木拉衣 |
|
三 等 奖 |
和合与零和:中西外交分野的理念本原 |
杨勇萍 |
中国中心城市发展目标的设置及逻辑 ——基于61个城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分析 |
周 望 |
|
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公众信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|
刘 波 |
|
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与全球体育治理的中国方案——基于文化国际主义的视角 |
于思远 |
|
西方治理理论与中国社会语境——以中科协基层组织的困境为例 |
陆 洋 |
|
内生、递进到融合:数字治理与治理能力现代的行为构建 ——以新加坡“大数据+X”应用为例 |
刘 伟 |
|
文明的治理与治理的文明 |
祁志伟 |
|
社会治理理念下政府回应机制之完善——以问责型问政为视角 |
张祥伟 |
|
优 秀 奖 |
论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价值 |
龙 涛 |
全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的困境与超越 |
余 杰 |
|
基层治理机制的变革与创新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案例和启示 |
应 验 |
|
为何有效: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中国特色之源 |
刘伟兵 |
|
新型冠状病毒视野下的谣言研究 |
韩 琛 |
|
政治学视阈下中法抗击疫情对比研究 |
胡志伟 |
|
城市中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研究——基于兰州市小西湖周边穆斯林社区改造与规划设计 |
王 莹 |
|
从希罗多德看克里斯提尼改革与希波战争的爆发 |
张培均 |
|
马克思类哲学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|
侯耀文 |
|
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研究:一个文献综述 |
张名璇 |
|
从融合性到多样性: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在逻辑 |
胡 敏 |
|
城市交通治理与应策——以近代上海公共租界为例 |
李沛霖 |
|
苏州检娼制度的实证分析(1935-1949) |
曹瑞冬 |
地理学方向
一等奖 |
以“花婆”为媒:广西蒲庙“圩”的隐性支配符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地方经验 |
张 晨 |
二等奖 |
“围城”之内:论明代卫所与文学 |
杨艳香 |
场域生态媒介中的神话叙事传输与节日庆典演绎——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|
颜 亮 |
|
三等奖 |
城市空间的异托邦呈现——以“傅家甸”为中心的考察 |
刘明明 |
“地”可以怨:涉刑地名的文化解读 |
刘 炯 |
|
日游黄山,夜泊黎阳:黄山市黎阳in巷旅游街区的地方营造研究 |
陈品宇 |
|
优秀奖 |
早期国家地理观念中的《山海图》及其艺术表现 |
邹 芒 |
民族交往中的旅蒙商与文明交互:融合与发展——基于旅蒙商历史作用的探讨 |
曹海平 |
|
求医与求神:古人应对瘟疫的双重举措 |
李小龙 |
擘雅征文专项奖
王雨施:磋商中的社会秩序:疫情后公共场域的主题互动观察
王玥琳:回国还是留守——疫情形势下英国留学生心理与行为分析
恭喜以上获奖者!
(版式设计:李楠)